回归联想的基本面,是什么在支撑联想进军智能制造?

 

在制造业,人们对联想的印象通常是一家生产电脑的企业。但看完下面的这几个故事,人们或许能够看到联想不一样的一面。

 

近日,联想举办了一场关于“新联想 新智造”为主题的沙龙,联想数字化转型、人工智能、新IT基础设施、环境工程等智能制造业务相关负责人探讨了最新的进展,分享了很多技术方面的突破,特别是讲述了很多制造业一线数字化转型的故事。

 

 

这些故事环环相扣数字化能力与数字化赋能,生动地刷新了人们对于联想这家企业的惯性认知,构成了联想的在数字时代的“基本面”。

 

全球10亿+客户,年处理超过400万订单,联想供应链做对了什么?

 

供应链智能化的转型已经迫在眉睫。

 

刚刚结束的202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数字化改造,促进传统产业升级,这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到了一个非常迫切的关键阶段。

 

特别是在疫情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之下,对于众多企业而言,如何面对各种不确定的变化和挑战成为近两年的新议题。

 

其中就包括今年行业内讨论热度居高不下的供应链问题。比如企业怎么样去产销结合,更准确的去预测客户的需求,以及更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的变化等等。

 

联想LME数字化转型办公室负责人蔡洪也提到,面对未来的挑战和趋势,自己也时常在思索,到底什么在支撑联想,包括支撑供应链在过去几年的成绩,特别是在智能化转型上的一些成绩,以及在比较重大的压力下如何完成绝地反击,主要做了哪些关键点?

 

这里有一组联想供应链在具体的实践和转型的效果上的数据:联想供应链支持180多个国家的发货订单,包括在全球10亿+的客户,每年处理超过400万的订单。

 

联想在全球有36家工厂,包括自有制造、ODM厂商,还有2000多核心供应商。每年的出货量大概有1.3亿,包括PC、手机和服务器等等。

 

 

在数字化转型方面,供应链联想很早就开始布局,每年都在制定供应链转型的策略,从上到下都在支持数字化转型落地和实施。

蔡洪讲到,2021年联想提出了新智造的使命,整个联想集团基于“端边云网智”的新IT技术架构,其中供应链也是承接整个联想集团的策略。

 

目前,联想在集中将“端边云网智”的技术架构赋能制造业,来实现产业全面智能化的变革和绿色可持续的发展。

 

“打造一个韧性、敏捷和协调的供应链,这是我们所期望能达成的目标,能产生的价值。”蔡洪谈到,联想供应链有一个重要法宝,就是供应链控制塔,它是一个从供应链端到端的角度去分析、去应用最先进预测性的分析,包括人工智能、区块链等技术,结合机器人等自动化的一些设备,实现了从订单管理到仓库管理,中间包括排产决策、智能生产、质量检测、智能物流等全链数字化的驱动。

 

“内生外化”的联想:源于制造,赋能智造

 

联想集团副总裁、联想研究院人工智能实验室负责人范建平认为,联想的AI是结合场景的AI。他指出,业务场景是主角,人工智能是配角,二者需要同台“飙戏”。所以联想的AI跟传统互联网宣称的“AI+”是不一样的,联想是“场景+AI”,具体到制造领域也就是说“制造业+AI”,即智能制造。


据了解,联想AI技术布局包括一个平台——即“联想大脑”人工智能平台,与以及六大核心技术,其中“联想大脑”可以说是联想3S战略转型的灵魂。联想大脑可以激活联想的基础设施,让它变得有生命力,向上能够赋能智慧解决方案,向下可以支持智慧物联设备。

 

这种技术的场景化也需要用生动的案例来诠释。范建平分享了一个手机产线上质量控制的故事。手机在盖上盖子的时候里面要点一层胶,那一层胶的好坏决定了手机的质量,这层胶如果点的不好的话,联想要有一个修复的过程,修复必须在一两分钟之内完成,这个时候开发一套基于计算机视觉的自动识别系统,能够让肉眼看不见的这些缺陷容易被发现,通过功能引入在短时期内修正过来。他指出,这套系统目前就应用于武汉工厂折叠屏手机生产线上,为联想降低了产品缺陷而带来的损失。

 

人工智能技术同样应用在联想PC生产质量控制上,PC版面上有很多螺钉,如果螺钉钉得不好就会有漏电的风险。传统的方法是用手去摸排,但现在的方法是,用人工智能的方法检测,检测以后再加上少量功能的复检就可以做到更加高效的质量控制。

 

联想不仅仅一直探索自身的智能制造,同时也在不断地将数字化转型的经验输出。以化工企业桐昆集团数字化转型为例,就可以清晰地看到联想经验赋能优势。

 

 

据介绍,该客户经过多年发展,业务发展迅速,企业各种数据产生了爆炸性增长,使得管理过程的复杂程度呈指数级变化,亟需数字化管控。针对这一情况,联想提出打造“数据智能运营中心”,帮助企业实现数字化业务运营的目标。


联想数据智能业务集团智能制造首席架构师周颖谈到,联想“数据智能运营中心”帮助桐昆集团实现全量静态和动态数据的接入、整合,以及智能化数据分析;结合对企业的生产、经营、业务的理解,全面实现企业的数字化管理和智能决策。由此可见,联想拥有的丰富的数字化转型经验,对于其他企业来说也是一种借鉴,这也是联想“内生外化”的赋能方向之一。

 

联想为智能制造提供数字新基建的四大优势

 

联想智能架构方案集团大制造行业总监宋涛指出,制造业在我们的客户群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。

 

众所周知,公有云、私有云、混合云,甚至是边缘云,下面都是算力支撑,更多的是提供数字新基建的基石。

 

宋涛指出,算力作为数字化转型基础,联想拥有4大优势领域:

 

第一,高性能计算。在众多的工业软件中,调试优化整个系统,帮助科研人员快速研发新品,这是联想作为全球第一PC生产商所具备的优势能力。

 

第二,边缘计算。边缘计算在实际应用中不仅仅是“计算”,还要融合AI、5G、AR综合的技术应用。综合的技术能力也是联想的优势。

 

第三,内存计算,主要针对大数据分析,以及数据中台、业务中台场景。联想是SAP 的合作伙伴,在HANA体系构建上联想有非常多的know-how,包括设备的供应和安装,还有调优、运维、归档、数据库迁移等,拥有丰富的制造业客户赋能经验。

 

  • 联想在To B的工业云计算拥有明显优势。联想本身就是一家大型制造企业,是大算力的使用者、开发者、运维者。联想在传统的云计算、虚拟化、云原生等前沿的技术领域,以及全球部署、多云管理方面均沉淀了丰富的经验。

 

宋涛表示,涉及制造业的客户都会面临到计算场景,联想都可以进行输出,这是联想内生外化一个方向。

 

目前汽车自动驾驶对算力的需求非常多。自动驾驶增速迅猛,几乎所有的车企都有自动驾驶部门,自动驾驶对AI,包括高性能计算的需求也越来越多,例如车型进行外观受力分析,受碰撞分析,都离不开高性能计算,而这些正是联想解决方案的优势。

 

再比如,某大飞机的装备厂亟需一套整合的方案,去代替工作人员去做带有危害性喷涂的工艺,远程去帮助研发人员做喷涂。宋涛讲到,联想通过AR的远程控制,帮助大飞机做了一项“云边端”计算,现在也在飞机的钣金车间做5G的基于机器视觉的机器人引导和物料的投递。通过这些案例可以看出,联想目前正在把更多的解决方案输送给制造业的客户。

 

一个工厂一年种下12000棵树

 

把绿色智造的话题,放在助力国家“碳达峰、碳中和”的战略角度来讲,联想积累了很多的经验。据联想集团质量标准与环境事务总监刘微介绍,联想从2006年开始持续关注可持续发展的话题,联想连续15年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,2021年联想连续第二年发布ESG报告。此外,联想从2018年开始陆续在工信部的绿色智造体系下获得了4个国家级绿色工厂,有百余款绿色产品,同时也获了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的称号。

 

而绿色工艺在“供应链”中非常关键的技术。合肥联宝是合肥市最大的PC生产工厂,武汉是最大的手机生产工厂,一年大概有三四千万部手机,从武汉工厂运向全球。工艺是不是绿色的,也在整个产品IOC全生命周期得到体现。联想希望在工艺环节有最优的环境表现。联想2017年研发的低温锡高的绿色工艺,解决了行业面临的三高(高热量、高能量、高二氧化碳排放量)问题。

 

 

这个方案在联宝工厂大概有十条产线,经过几年试点和示范趋于成熟。刘微介绍,我们的产品研发在设计的时候,优先用低温锡高生产线,这样环境的产品算出来的IOC,产品的碳足迹更优于其他生产线。

 

“我们希望这个方案不止是成为联宝工厂的独家秘籍,而是向更多的ODM厂商,上下游甚至一二三级供应商扩展,由点带面,让这项技术为整个社会的节能减排发挥出更大价值。”刘微介绍说,联想不断寻找工厂内部能源使用的最优方案,比如在全公司范围内都开展太阳能替换或安装。同时,工厂各个运营现场,也有很多关于节能减排的微创新和持续改进。

例如,联想武汉工厂作为国家级绿色工厂,应用了光伏、风力等各种新能源,通过综合能效的管理,包括移峰填谷、柔性配电,实现了清洁、低碳、高效安全,节约能源达到20%以上。刘微表示,单就武汉一个工厂来说,一年能节省638万度电,相当于每年种了12000棵树。

 

 

在绿色生态上值得关注的是,联想通过“供应商管理+绿色生产+绿色物流+绿色回收+绿色包装”等五个维度和一个“绿色信息披露(展示)平台”打造公司绿色供应链体系。其中,开放的信息披露让绿色制造更加透明化,也让更多的客户认识到我们绿色供应链、绿色生产的价值,进而愿意去推动实现绿色制造。

 

制造业向来是中国经济的“压舱石”。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,2022年要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,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,激发涌现一大批“专精特新”企业,这也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到了一个非常迫切的关键阶段。

 

通过这些发生在制造业一线的故事,让更多人看到了联想的基本面,作为深扎中国近37年的制造业“老兵”,正在描绘出一幅智能制造从咨询规划,到落地应用“端到端”的实践图景。